【天时周刊报道】在中国最西北角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城楼,上面有几层匾额,最醒目的是“永镇边疆”,其余依次写着“赤胆忠心”“从垂久远”“精忠卫国”“昌明盛世”!字字铿锵,振聋发聩!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从地图上看,它地处大漠尽处的边境线上;从县的名称来看,他们主要是由一众锡伯族后裔组成;从族徽来看,马头有一独角,两翼生翅,勇猛顽强,不屈不饶;从历史来看,原来他们是一支跋山涉水,不远万里从东北白山黑水来戍边卫国的远征军。
乾隆年间,辽阔的西北边境势单力薄,境外势力挑衅滋事,有大臣给乾隆上奏折称:“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也就是说,大臣认为从康熙年间就在盛京驻扎的锡伯兵人数众多,战斗力强,可以调出一批到新疆进行驻扎。乾隆批准了该方案,令其在盛京各地驻扎的锡伯兵中进行挑选。盛京将军东挑西选,共选出了防御10员、骁骑校10员,兵1000名,另携带家眷3275口。由于人数众多,所以从东北派往新疆驻扎的锡伯兵同他们的家眷分为两批,依次启程。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初十,第一批锡伯兵及家眷出发,四月十九日第二批也踏上了征程。他们背井离乡,扶老携幼,赶着牛羊马匹,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忍受着不同季节天气的变化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风雪交加,途中有人生病死亡,原始交通工具的损坏,野兽的袭扰,孕妇的生孩子,……;总之,他们历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跋山涉水,千辛万苦,一路向西!
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记录了这种感受:三千余名锡伯人啊离乡背井,无可奈何强忍心中的悲泣,吞悲饮泪套上古老的木轮牛车,忧郁恍惚离别丰美的故乡。远去的人们呀心肝撕裂,洒下的泪水把车印打湿,送行的人们啊拦道嚎啕,哭干了眼泪又哭出了血,……。高陡的山路崎岖难行,健壮的老牛喘着粗气,鞭捎系过多少山头的白云,摘下来抒写怀念故乡的诗。
白天,他们是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钢铁战士,晚上,他们是独守明月的思乡男人,躺在戈壁静听着从远方飘来的故乡的歌声,他们望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命运,而支撑他们的永远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中旬这支远征军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一步一步迈着沉重脚步,陆续抵达伊犁。这里没有美景,有的只有无尽的荒凉和苍茫,这里的戈壁滩寸草不生,周围是终年白雪皑皑的群山,在这里除了风沙声,你听不到任何鸟语,看不到任何花香,习惯了喧嚣生活的人们能品尝到的是绝望的滋味。
伊犁将军明瑞将万里而来的锡伯族官兵安置在了伊犁河之南,让他们在此修筑营房,放牧种田,承担起驻防的工作,自此以后,锡伯族也就逐渐的在新疆扎下了根。
现在,这批远征军的后代已完全融入了当地,他们开枝散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屯垦荒芜,引水开渠,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美好家园。新的锡伯古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如同祖国的大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只是幸福的人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穿越万里来这里守家卫国的锡伯族将士。
天时周刊总编辑:高康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