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 天时周刊融媒体

老蔡漫谈“咖啡”

已更新:2024年7月28日

——新社交货币的随想


    提到咖啡,不仅让我想起了一篇网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开篇第一段文字如下:“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很明显,咖啡是一种中产及中产以上阶层的饮品,算是个门票或标识,总之做为鄙视链的源头之一绝对是一种社交货币,也是资本做为幕后推手的一块新蛋糕。这样的说法,在你看来是不是很不浪漫?很矫情?或者很形而上学?亦或是无聊至极呢?是的,如果这样想,那么恭喜你——“全中”。



我想先问个问题——做为一名咖啡的消费者或者拥趸,你真的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咖啡嘛?


是因为它的苦让你领悟的人生的真谛?(苦瓜不行嘛?)


还是因为它能提神醒脑?让久坐乏力的人可以精神焕发?(咖啡因貌似不止咖啡里有,已知的60多种植物里均含有咖啡因,且茶叶含咖啡因的比例更高;坐久还是起来活动一下吧,除了提神还能缓解其他器官的负担呢)



还就是因为通过咖啡让你刷到存在感?(可这是你在哪儿的存在感呢?)


做为一名有了近40年“咖龄”的消费者,我想仅从我的视角和理解来说说这事儿。以下是我经常遇到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


“嗨,好久不见了,哪天约个咖啡?”


约个咖啡??这个貌似耳熟能详的短句,其背后说的是什么呢?首先,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大陆这种”相约“是极为罕见(当然有旧租界文化、殖民文化的地区除外)。那时候大概是雀巢、麦氏等速溶品牌以礼盒和新贵生活方式走进了改开后的家庭,一个标签完整的瓶子甚至可以用上好多年;其次,90年代的台式咖啡以店面的形式闯进大陆,让又一批尝新客有了新消费场景,其后星巴克把现磨咖啡和咖啡店及咖啡文化带进大陆,咖啡做为主咖的营业环境,不仅可以喝咖啡、餐饮、吃点心,进而成为了所谓的”第三空间“;再然后,就是现在各种线上线下场景下的新”咖啡“。所以,现在可以”约咖啡“了。


场景二


”听说那家的咖啡不错,哪天去尝尝?“


”我新买了某某咖啡豆,品质特好“


我在想,我们现代人如此杂乱的饮食结构、如此忙碌和疲惫的身躯、各种声光电污染下的环境.....我们的味蕾还有没有那么敏感?能够真的区分出那微小的味道区别。


当然,有人确实天生味蕾敏感,也听说貌似这能力还能被”培训“出来,可岂不是又延展了一条新的鄙视链赛道?——除了财力你还得有”能力“!!


以上场景算是会经常遇到的,当然也会有些变形的场景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些场景让我很是头疼,因为稍不留神,那友谊的小船可是说翻就翻啊。


我自己对咖啡的经历大概总结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小时候去起士林喝咖啡,但是至于怎么制作出来的完全不记得,只记得乌漆嘛黑的苦中带甜,但比白开水味道丰富,就这么喜欢上了,当然我猜重点还是因为有糖的关系;稍大一点儿家里会收到境外寄来或带来的咖啡,我记得应该还是速溶的,因为家里当时没有任何研煮设备;上班后因为某些环境的原因,咖啡变成的日常饮品之一,直到在北京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咖啡豆,那没加糖的苦味儿,真是沁人心脾般的难以下咽,但是做为当年改开后的受益者,这点儿小苦那是必须要承受的啦,加之年少轻狂的张扬,对于这种”苦“那必须是”享“之而后快,并像其他的消费一样,给自己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直至近几年才勉强回到了一个”饮用习惯”的状态,不再追求各种形制,就是只是单纯的喝。好在现在有个“习惯”——就是把自己的过往行为拿出来晒一晒,琢磨一下个中的缘由,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倒也不免是以小见大的研判了。


现在让我们从我的个体视角回到更宽阔的群体视角来看看咖啡是个什么东西。


传说在埃塞俄比亚牧羊少年考迪眼中,咖啡是种山羊爬上树咀嚼后狂跳不止的红色果子;

又传说在修道院老教士眼中咖啡是苦涩到扔到火中继而异香芬芳的恶魔果实;而实际上公元800年左右埃塞俄比亚人就开始煮制咖啡树叶、果实和果皮做为饮品,并将果实研碎混合其他(比如动物脂肪)成为食物做为外出远征之需,更有部落族人一起将咖啡豆在铁板上与其他香料一起焙烧的”闻香“仪式;在当年的阿拉伯人看来这种被称作”阿拉伯美酒“的神奇液体是对抗强权统治的一种民众自觉;在1650年后的英国和法国人看来,可以提供咖啡的咖啡馆不仅仅是家饮品店,它还是区别喧闹无序的酒馆的文明场所,更是各类文人学者交流讨论的”便士大学“,也是打着人人可进的口号却又用社交礼仪和社交内容横亘在大众面前的无形之手;

在1660年的美国人看来,咖啡这个由荷兰人带来的果实是反对英国殖民和茶税的利器,继而喝咖啡不喝茶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一种爱国行为;在旧中国的”新青年“看来,上世纪30年代上海霞飞路的125家咖啡馆、酒馆那就是通向西方文明和未来的窗口阵地,不再是旧茶馆的开放、喧闹和嘈杂,而”阅色而不淫“更是小资生活的情趣使然,当然也是更多的处在租界强权、灯红酒绿的魔都的远离故土和传统规制文人的偏安一隅;然而在那些西方的”文明人“看来,咖啡就像微缩版黑奴从也门到印尼再到土耳其辗转来到欧洲成为旧贵杯中的”新贵“,再由欧洲传至世界各地,现今更成为了资本压榨咖啡果农的实证.....



所以其实我们真的”喜欢“咖啡嘛?还是喜欢新消费主义意识下的”阶级跃迁“?又或是相对于相约去巴黎东京购物更加经济实惠?或是被咖啡的”文化溢价“绑架后的”同流合污“?


总之,这会不会是一个90年代出生在西北未脱贫村庄的机缘巧合改变生活样态的人嘴中所说的”从小就喜欢咖啡“的答案??



咖啡,让我们提神。


可是


咖啡,有让我们清醒嘛???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