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东西问·人物丨俞孔坚: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天时周刊】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作者 裴心语 “什么是‘肉眼凡胎’?就是你真实地看到土地的模样,感受到水的气味,听到普通农民的叹息,触摸到草根的温度。”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俞孔坚在拍摄纪录片...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东西问丨刘慈欣:科幻最大挑战,是科技已来到我们身边
【天时周刊】中新社成都9月29日电 专访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自2014年11月英文版首次出版至今,科幻小说《三体》以42种语言、650万册外文版销量畅销全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译介语种最多、海外销量最高、国际影响力最广的中国...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东西问|刘进:透过侨乡文书,寻找美国铁路华工故事
【天时周刊】中新社北京9月15日电——专访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刘进 中新社记者 金旭 1869年5月10日,历时6年修建的太平洋铁路竣工。这条铁路背后,离不开无数铁路华工的付出。如何透过侨乡现存的文书寻找更多美国铁路华工的历史细节,了解他们对...

天时周刊融媒体
9月1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东西问丨柯立德:一曲《茉莉花》,如何唱出“两种绽放”?
【天时周刊】北京9月7日电 专访美国犹他谷大学合唱团艺术总监柯立德 中新社记者 国璇 2025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交流演出中,美国犹他谷大学合唱团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这首重新编曲的民歌保留了中国的旋律和发音,同时融合...

天时周刊融媒体
9月8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东西问丨在法国探寻中国抗战的光辉历史印记
【天时周刊】巴黎8月25日电 记者 李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在法国走访,探寻中国抗战的光辉历史印记。 坐落于巴黎圣日耳曼大街184号的建筑历史悠久,是法国地理学会的所在地。1936年9月,“全欧华侨抗日救...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25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东西问|谢苗诺娃:侗族神话如何构建精神宇宙?
【天时周刊】莫斯科8月19日电 作者 谢苗诺娃·塔季扬娜·格里戈里耶芙娜 俄罗斯汉学家 民间传说是世界各国文学艺术最丰富的源泉之一。神话、民间故事、童话、民歌和其他形式的民间传说是研究各民族语言、信仰、价值观,及其日常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料。 ...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丨邹振环:郑和下西洋造就了怎样的“郑和大交换”?
【天时周刊】昆明8月6日电——专访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邹振环 作者 陈静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高峰,引发了一场亚非区域长达数十年的中外文明大交流,并对之后的全球性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作为“和平之旅”的意义已有学者进行了讨...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7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丨世运会如何促进全球体育多元发展?
【天时周刊】成都8月5日电 —— 专访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 记者 贺劭清 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将于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5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丨黑尔佳·策普·拉鲁什:以史为鉴,中德如何共筑和平未来?
【天时周刊】柏林8月4日电——专访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 ——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近日,中国驻德国使馆在柏林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波茨坦公告》发表80周年,维护正确二战史观及战后...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4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天时周刊】长沙8月2日电 ——专访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 ——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唐小晴 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重塑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传播、创新创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中华文化数字化保护、智能传播和国际传播开...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3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丨孙雷:如何从互鉴中探索新型城市文化?
【天时周刊】沈阳8月3日电 ——专访东北大学原副校长、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孙雷 —— 作者 孟令卓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也是文化的窗口,更是对话世界的重要场域。不同文明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交融与重构,塑造出今日世界文化的多样与共生。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3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丨法国汉学家白志敏:我为何着迷于中法之谊缘起时?
【天时周刊】7月31日电 —— 作者 李紫薇 史元丰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一年来,数百场活动好戏连台。其中,中法合拍电影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通过情景再现和珍贵史料,回顾了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国王数学家”前来中国,推动中国清朝...

天时周刊融媒体
8月3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东西问|艾莉森·克劳森:中西方“海洋十年”之路有何异同?
【天时周刊】青岛6月9日电——专访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副协调员艾莉森·克劳森 —— 作者 胡耀杰 张孝鹏 王禹 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简称“海洋十年”)是联合国近年来发起的重要海洋倡议,自启动以来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各方通过海洋科学...

天时周刊融媒体
6月1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东西问丨福斯托·准奇利亚: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持续发展?
【天时周刊】北京3月5日电——专访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福斯托·准奇利亚 —— 作者 官逸伦 当地时间2月27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宣布推出最新模型GPT-4.5研究预览版,称其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推出的规模最大的聊天模型。...

天时周刊融媒体
3月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东西问|英汉学家彭马田:《道德经》为何成翻译语言种类最多的中国典籍?
【天时周刊】在英国伦敦的欧维尔地铁站,保留着一个暖心传统——工作人员每天在地铁站口写下一句温暖话语。其中,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鼓舞了往来乘客。 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道德经》中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让全世界读者...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8月1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东西问|法国汉学家卢逸凡:将中国古典文学搬上现代舞台
【天时周刊】法国汉学家卢逸凡:将中国古典文学搬上现代舞台 今年以来,多项中法艺术交流项目在两国举行,参加了多场交流活动的法国人卢逸凡(Ivan Ruviditch)是助力中法艺术文化交流的践行者。 作为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的汉学家,卢逸凡对中国文化情感深厚,多年前对古...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8月1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