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侨”通世界,“德”达四海:“对缅开放第一州”的国际认可度

【天时周刊转发】有句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侨者,桥也,一头扎于华夏的乡土,一头映于他国的苍穹。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海距离,也用情怀点亮文化灯火。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总数逾6000万,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要知道云南全省常住人口也才四千六百多万。


        云南是中国第五大侨乡省份,海外云南籍华侨华人约有250万人,他们不仅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更是服务云南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云南侨资企业已达1231家,占全省外资企业的70%,成为云南经济腾飞的重要推手。


        1991年,泰籍华人谢易初先生创办的知名跨国企业—泰国正大集团进驻昆明,成为云南的第一家外资企业,拉开了“侨资入滇”的序幕。


        如果说这次是侨资与云南的首次“邂逅”,那么2003年举办的首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则是海外侨企深耕云南的崭新起点。


        从2003年至2024年,东盟华商会已成功举办20届,最初参加的华商主要以泰国、马来西亚等不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参会嘉宾已经覆盖接近60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嘉宾包含侨商、侨领、侨界专家学者,参会组织包括侨企、各国侨商社团组织,活动内容也从招商引资扩大到联谊、经贸、文化、青年、侨社等更多领域。目前已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而今年,第21届东盟华商投资峰会首次移师德宏举行。被这样的国际盛会青睐,德宏凭什么?



为什么是德宏


        德宏,是云南国土面积最小、陆路离昆最远的州市,却拥有云南最长的对缅边境线,503.8公里,占全省边境线的12.4%、中缅国界线的22.8%。


        德宏的开放,并非始于当下。历史上,德宏是西汉张骞西域凿空之旅发现的“蜀身毒道”必经之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贝叶经里的“勐卯古国”,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徐霞客在这里找寻“马鹿所栖者”。



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


        据《清史稿》记载:“自云南入缅甸共有六途,以蛮允(德宏芒允)一途为捷径。”古人早就意识到,德宏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最安全、最成熟的陆路大通道。


        如今的德宏,5个县市中有4个紧邻边境,拥有畹町、瑞丽、芒市机场、章凤、盈江5个国家口岸和20条贸易通道,有24个乡镇、600多个村组与缅甸掸邦、克钦邦相连;如今,从瑞丽口岸出境约900公里,即可直达仰光港、皎漂港、并延伸至吉大港等环印度洋港口;从章凤口岸出境仅92公里就到达缅甸“黄金水道”伊洛瓦底江上的八莫新康港,顺江而下可到达仰光港,运输时间比传统海运平均节省58%、运输费用平均节省42%。



        可以说,德宏是中国通往印度洋最便捷、最安全、最成熟的陆水联运大通道。


        德宏对缅贸易额常年占滇缅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左右,占中缅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对缅开放第一州。


        从瑞丽试验区到畹町合作区,从自贸片区到跨境电商综试区,从姐告国门到芒市产业园……德宏以众多“国字号”平台构建起对缅开放的“政策高地”,成为中缅经济走廊的核心承载地,滇缅贸易额的“压舱石”。


瑞丽环山工业园区 朱边勇 摄
瑞丽环山工业园区 朱边勇 摄

        华商看重的,从来不仅是市场,更是通道、节点和制度的确定性,而德宏,恰好三者兼具。


        第21届东盟华商会落地德宏不仅是对德宏开放的认可,也是对缅开放第一州的含金量背书。


德宏的侨资源


        侨,是德宏的天然基因。


        1987年,德宏州昔马乡成立侨联,并于1990年被德宏州政府命名为“华侨之乡”。


        以前,昔马人迫于生计,出国赶马帮、到缅甸玉石开采场做生意的人很多,昔马人的足迹遍及缅南缅北。据说,著名作家艾芜年轻时从四川流落到缅甸时,就曾在昔马一带居留过,并随着马帮出境缅甸。在这里的一段经历使作家写出了反映边地风光的《南行记》一书。昔马人到缅甸后有的逐渐扩散到东南亚各国,有的漂泊辗转到了更远的地方,定居下来成了当地华人、华侨。据1990年统计,昔马旅居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的汉族、景颇族、傈僳族华侨就有8244人。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昔马同胞也达数千人之多。



        德宏州与缅甸多地的重要侨团侨社及数百名侨领、华商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牵线搭桥、广邀四海宾朋共同参与到德宏的发展建设中,从捐资助学、助力脱贫攻坚到投资兴业,在德宏州大地上,到处都有侨胞的足迹和身影。他们是桥梁,是纽带,也是推动德宏发展的民间大使。


        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德宏州各县侨联、侨资侨属企业、侨乡青年会及广大侨胞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募捐活动,筹集善款捐赠到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用于救助灾区华人、华侨和其他民众。



        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在震后三天内迅速筹集价值逾百万元人民币医疗物资,于3月31日运抵缅甸内比都。


        4月7日上午,云南省侨联在昆明举行了向3.28缅甸地震灾区捐赠活动仪式,众多侨胞、侨企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通过基金会捐赠物资涵盖了药品、饮用水、帐篷、被褥等生活必需品,价值总计175.34万元。


        侨情凝聚力在灾难来临时更显得铿锵有力、温暖人心。


第21届东盟华商会


        经过20届的发展与沉淀,“侨连五洲·七彩云南”——东盟华商会已成为发挥侨界资源优势服务开放发展、密切与南亚东南亚交往、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今年,第21届东盟华商会以“侨聚开放云南,共促沿边发展”为主题再度起航,不只是一次侨界的大聚会,更是一场属于德宏、属于开放云南的高光时刻。


        这是一场内容丰富、诚意满满的侨界嘉年华。文明交流、文化体验、非遗展示、产业考察、招商推介……十余项活动轮番上阵,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味蕾的盛宴,更有人与人之间跨越山海的深情交汇。德宏的特色产业将近距离“触电”全球视野,让“云南机遇”以更加可感可触的方式走向世界。



        盛会之上,侨商云集,大家以侨为桥,话家常、谈项目、谋未来。对云南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招商引资的良机,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的深度链接。对于德宏来说,更是一次打响“沿边明珠”品牌的绝佳时刻。


        德宏的产业、文化与通道优势在这一场盛会中被放大、被看见、被青睐。


        当海内外的目光汇聚云南,当世界的资源和创意在这里交汇,我们有理由相信,第21届东盟华商会必将擦亮“侨牌”,引燃“热度”。



如何让“侨牌”变“王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华商总资产约为5万亿美元。


        华商企业已逐渐从传统低端产业转向物流、跨境电商、酒店等现代服务业,更多的资本开始流向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所以,“侨牌”早就具备转化为“王牌”的基础和条件。


        侨情是云南的一大宝贵资源,更是云南独特的省情之一。


        2024年,云南省侨办积极服务重点侨商侨企,推动正大集团香格里拉25万吨矿泉水、弥渡县50万头生猪养殖、普洱咖啡等项目成功落地,涉及投资10亿余元。


        截至目前,云南已成功引进包括泰国正大集团、印尼金光集团、马来西亚丰益国际、丹麦嘉士伯、菲律宾世纪金源等一批世界500强华商企业落地。


        今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5月,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这意味着周边工作从“外交板块”升级为“国家战略工程”,意味着中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时期。也意味着与三个国家接壤,拥有4060公里边境线的云南在推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的主体省份作用进一步凸显。



        5月30日,云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云南的定位、作用和机遇,加快推进辐射中心建设,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出云南贡献。



        拥有地缘“天选”优势的云南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关键省份。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好侨资源,打好“侨牌”,以侨搭桥,以侨引侨,守牢“根、魂、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充分聚焦云南资源禀赋,多形式、多渠道吸引海内外华侨华人来滇投资考察,将“侨”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之产生呼朋引伴的裂变效应、日积月累的乘数效应,这才是云南真正打好“侨牌”的应有之义。


一盏灯笼的力量


        唐人街的一盏盏大红灯笼,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符号。无论身在何处,那些逐梦留根的侨胞故事,始终是世界读懂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


        今天的德宏,正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盛事,以“侨连四海”的胸怀,吸引全球华商的目光;云南,也正以侨为媒,让华侨之桥不仅跨越山海,更连接历史与未来,真正实现侨联五洲,四海宾来。


来源:东盟华商会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普娅鑫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