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去兰州|城关区有三样“法宝”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5)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兰州城关区:文化赋能绘就丝路发展新图景 当黄河的碧波穿城而过,当千年非遗在指尖流转,当丝路文化与现代产业碰撞出璀璨火花,中国兰州市城关区正以多元创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近日,在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活动期间,《天时周刊》记者随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这座丝路名城的核心区域,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这里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发展之力。 电商架桥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 在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去兰州|青城古镇:有故事,更有振兴好“丰”景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4)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文化”与“农业”相融,绘就乡村振兴梦幻画卷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踏入兰州榆中青城古镇,这座千年古镇在“文化+农业”融合发展下所展现出的蓬勃振兴活力,令采访团成员们赞叹不已。 千年古镇,文脉悠长 秋日的青城古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黄河水波轻漾,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罗家大院的木雕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处雕琢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稻田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去兰州|永登:在典籍幽香与乡村新韵中,邂逅世界之美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3)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典籍墨香晕染岁月,乡村新景勾勒新篇 —海外华媒参观《四库全书》感受中华典籍瑰宝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的龙王池四库书院参观了《四库全书》。 典籍瑰宝,合璧展出耀古今 当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入龙王池四库书院,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座中华典籍的宝库。这里有着极为特殊且珍贵的地位——是除文溯阁外,将存世的皇家宣纸图书尽数收藏、抄录、复刻并合璧展出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去兰州|“满城渔歌”示范带,点亮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2)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永登“满城渔歌”: 奏响农文旅融合的富民强音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中国兰州市永登县,这座西北小城凭借“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中,“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发展活力与文化魅力。 六村携手,共筑发展合力 “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别具一格,它由柳树镇的黑城村、营儿村、柳树村、牌路村、复兴村以及城关镇的满城村这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丝路华媒厦门行:感悟嘉庚精神 体验鹭岛文化魅力
【天时周刊报道】2025年10月18日,参加“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的海内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厦门展开采风活动,先后走进陈嘉庚纪念馆、鳌园、“屿见闽南”文化空间,并于当晚夜游鹭江,从人文历史到现代文化体验,多维度感受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独特魅力。 嘉庚精神:华侨旗帜与民族光辉 当日下午,代表们首站抵达位于集美区的陈嘉庚纪念馆与鳌园。这里是缅怀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重要场所。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珍贵文物,代表们深入了解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支援抗战、服务社会的光辉一生。他在南洋艰苦创业,却将毕生财富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与公益事业,创办了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鳌园,代表们瞻仰了关于陈嘉庚先生的生平陈列及其精心设计的石雕艺术,感受其“诚毅”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许多代表表示,陈嘉庚先生不仅是华侨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象征,其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屿见闽南”:闽南文化的当代演绎 随后,代表们来到位于湖里区的“屿见闽南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丝路华媒厦门行:领略鹭岛风华,感知时代脉动
【天时周刊报道】2025年10月19日,伴随“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的召开,来自全球媒体代表齐聚厦门,开启了一场以“人文与创新”为主题的城市采风之旅。从探寻闽南文化的当代活力,到体验鹭江夜色的璀璨风光,代表们以脚步丈量这座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多元魅力,深刻感知其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气质。 第一站:人文印记——走进集美的人文底蕴 采风团首站抵达集美区,参访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在充满历史氛围的园区内,代表们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特色建筑,了解了这一区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历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规划,以及注重教育、人文传承的区域特色,给媒体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纷纷表示,从这里能感受到厦门这座城市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 第二站:“屿见闽南”——古厝新声,文化焕新 离开集美,代表们走进湖里区的“屿见闽南”文化空间。这座由传统红砖古厝改造而成的现代文化综合体,通过艺术展览、非遗工坊、文创市集等多元形式,让闽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代表们穿梭于闽南古建筑与现代设计交融的庭院中,欣赏南音表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1)
【天时周刊报道】 探秘兰州水墨丹霞 邂逅1.5亿年地质诗篇 10月19日,加拿大《天时周刊》记者随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踏入了甘肃兰州那片神秘而壮美的水墨丹霞景区,开启了一场穿越1.5亿年时光的奇妙之旅。 鬼斧神工:丹霞奇景绘就山水长卷 当车队缓缓驶入景区,眼前那连绵起伏、色彩斑斓的山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瞬间震撼了每一位成员的心灵。这片总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目前中国已发现面积最大的同类型地貌景观,其形成可追溯到约一亿五千万年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丹霞地貌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得名,获《中国国家地理》认证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同类型地貌,专家评价为“世界级景观”。它发育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红色岩系,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地质奇观。雨后,山体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色彩淡雅如水墨画,故而得名。景区内地质遗迹丰富,还有古生物化石,素有“九最”之称。 匠心打造:文旅设施的完美配套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由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丝路华媒聚莆田 品味非遗传承之美
【天时周刊报道】2025年10月16日,参加“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的五十余家海内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莆田展开了一场深度文化探访。从仙游古典工艺家具的匠心独运,到千年木兰陂的水利智慧,代表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切感受这座“海滨邹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非遗传承活力。 仙作瑰宝:红木家具彰显大国工匠精神 代表们首站抵达位于仙游县的三福工艺园,作为中国红木家具行业领军企业,三福集团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作”的代表性传承基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三福已有11套古典工艺家具作为国礼,被俄罗斯、埃及、新西兰等10个国家的元首收藏。 在工艺园内,代表们透过观光走廊,近距离观摩红木家具从选材、雕刻到组装的完整工艺流程。一件件精美的明式家具,以其严谨的榫卯结构、流畅的线条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至高水准。三福工艺园作为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不仅完整展现了红木家具的制作全过程,更通过生态旅游开发与文创商业服务,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沉香雅韵:博物馆里品味千年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天时周刊社长中国行:一颗李广杏里的山河
【天时周刊甘南行甘肃报道】当甘肃弥漫着浓郁的杏香时,作为“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的一员,天时周刊的旅程从黄河畔的兰州城开启。白塔山的影子斜斜地映在浊浪里,羊皮筏子载着日光漂向下游。来自敦煌戈壁的李广杏,那标志性的金黄从街角的果摊、老农的柳条筐...

天时周刊融媒体
7月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班夫费尔蒙温泉酒店:一生必住,不只是酒店,更是旅行的目的地
【天时周刊记者万方报道】置身于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怀抱,班夫酒店(Fairmont Banff Springs Hotel)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典范,更被誉为“目的地酒店”的典范。自1888年开业以来,这座将历史韵味、自然美景与奢华体验完美融合的酒店,便以其独特...

天时周刊融媒体
3月8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10张名片打开梧州,每一张都有排面
【天时周刊转发】2024梧州六堡茶文化节 暨第21届梧州宝石节 将于12月4日至8日举行 各方宾客,你们好! 这是咱们梧州的名片 请多光临、多捧场、多支持 梧州,具有4100多年文明史 2200多年建城史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茶船古道的佳话已传唱千年...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12月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探访嵩岳寺塔:何以为“塔王”?
【天时周刊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塔王”——嵩岳寺塔。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嵩岳寺塔 ...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10月2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探访开封大宋御河: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
【天时周刊报道】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媒体团走进开封大宋御河,对这座宋代桥梁“博物馆”进行深入探访。 开封被誉为“北方水城”的城市,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城总面积的15%。而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宛如一条碧绿绸带,...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10月2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探访中原首座艺术品保税仓 感受“郑商瓷”之美
【天时周刊报道】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河南) 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切身感受“郑商瓷”之美。 ...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10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走进中国结与柳编博物馆: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天时周刊山东讯】2024年10月19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活动来到山东临沂,参观了位于郯城县红花镇的中国结博物馆以及临沭县的柳编博物馆。本次参观活动旨在让海外华文媒体深入了解山东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10月2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城摞城韵,木版年画——开封的千年文化传奇
【天时周刊开封讯】记者周天浩报道 近日,“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来到千年古都开封。作为河南省文化旅游的重要城市之一,开封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海外华文媒体的目光。此次行程中,媒体代表们深入探索了开封古城的文化遗产,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10月2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寻美中国 寻美河南 寻美巩义】 寻美巩义,一起来豫见巩义美一面!
【天时周刊寻美中国】美是一种感受,带领我们发现细微而深刻的动人之处;美是一种力量,感染着我们心怀美好蓄力前行;美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将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之举发扬传承...... 2021年4月,中央统战部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国新阶层人士中发起了“寻美·中国”公益...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8月1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百万人打卡!杭州大师国博办展,超火爆
【天时周刊转自央广网】北京八月,暑热难挡,一股来自杭州的艺术清风却在轻拂全城。日前,杭州铜艺大师朱炳仁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启幕。自开幕以来,展览热度不断飙升,截至当前,累计参观人数突破百万,可谓国博近期展览的“顶流”。...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8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遇见多元和谐之美
【天时周刊云南讯】由云南省侨办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的“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近日走进昆明、楚雄、大理多地。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17个国家的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行走中追忆历史、触摸经济、感知文化,遇见多元和谐之美。...

天时周刊融媒体
2024年8月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