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
- 天时周刊融媒体
- 3月2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董守良
双枪马坤奔丧
——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

1924年10月下旬,直奉大战正酣,冯玉祥发动政变夺取了北京,和北方军阀一些将领联名电请孙中山北上。和平统一中国始终是孙中山的梦想。他希望到北京后,联合各路军阀,召开国民会议,建立廉洁的统一政府。因此,孙中山不顾身体健康恶化,决定长途跋涉前往北京。11月22日,孙中山派洋人卫士双枪马坤,动身前往北美购买军火。
阔别两年,马坤从战火纷飞的中国回到加拿大。无论是在温哥华还是在埃德蒙顿,华人社区都盛情欢迎这位从故土中国、从革命领袖孙中山身边来的“将军”。1925年元月6日的《埃德蒙顿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大幅标题“本市前市民,现任中国领导人的莫里斯.科恩到此访问”。这篇报导的右侧还刊登了莫里斯身穿军装的照片。

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转道日本到达天津,冯玉祥和段祺瑞等北方各主要军阀派代表前去迎接。但孙中山已经积劳成疾,病入膏肓。12月31日,扶病入京。北京前门车站,人山人海,30余万市民自发欢迎这位民国伟人。抵京后,孙中山病情急剧恶化,多方救治无效,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于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
3月13日,马坤从《全球邮报》上看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3月16日一早,马坤开始了回中国奔丧的漫长旅途。一路上,他心急如焚,既没有心思玩扑克,更没有心思上酒吧喝酒。实际上,他几乎没有跟任何人说话,连睡眠都很糟糕。他的脑海里一直在翻滚着往事,孙先生的形象总是在眼前闪现。是先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是先生的事业令他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先生,您知道吗?我要跟随您终生。可是,我才跟随您两年,你怎么就不管我了呢?”想到这里,马坤的泪水止不住地涌出眼眶。
4月2日下午,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北京。但是,已经错过了3月19日在协和医院举行的家祭和随后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举行的国民党党员公祭及社会各界公祭,连孙先生灵柩移奉西山碧云寺的仪式也没有赶上。马坤一到北京,直接去找宋庆龄。一见到孙夫人,他满腔悲伤,泪如泉涌。这是他成人记事后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哭,而且哭得那么伤心。为了祭拜孙先生,他来到西山碧云寺。只见大门口有一座牌楼,横额是“天下为公”,左联为“人群进化”,右联为“世界大同”。走到二重门,又有一座牌楼,门两边的挽联是“赤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主义;大名垂宇宙,英灵常耀两香山。”孙先生的灵堂设在碧云寺内第十一级之最高峰的塔院内。塔高四丈多,塔内有石龛,高二米多。孙中山的灵柩摆于石龛内,两旁摆满了花圈和挽联。石龛内悬有一副长联,“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斯,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埋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马坤见到常驻碧云寺护灵的马湘,两人泪眼相望,说不出话来。马坤在灵前献上花圈,摘帽默哀,模糊的眼前涌现出孙先生生前的音容笑貌,又是止不住的泪水。当天晚上,他和马湘聊到深夜。马湘向他讲述了孙先生自离开上海后,转道日本,暂停天津,抵达北京一路上的病情发展和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治疗情况。马湘告诉他,孙先生弥留期间,曾经特地提到他的洋人副官马坤,说他是忠诚的下属和可靠的朋友,并指示今后不论谁当政,都要给马坤发放国家的退休金。马湘还说,先生的灵柩暂时安放在碧云寺,由他率领七名卫士负责守灵。孙先生的陵墓将建在南京明陵附近。马坤不明白地问,“为什么要搬出北京? 是北方军阀的主意吗?我跟他们拼了!”马湘说,“不是。墓地实际上是由先生自己选择的。听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在南京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有一次和胡汉民等人前往南京紫金山打猎。他们一行先游了明孝陵,然后到了半山寺土地庙休息。孙先生站在庙前,放眼望去,觉得此地风景优美,前有青翠挺拔的方山和绿水环绕的秦淮河。于是对胡汉民说:‘你看,这里的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明太祖当时为什么不葬在这里?我将来死了,要是能葬在这里就好了。’先生逝世后,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他们决定遵奉孙先生的遗愿,计划将来合适的时候在南京紫金山建中山陵。”
马坤不懂中国人的这些风水讲究,但是他想,当年明太祖推翻的是元朝蒙古人统治,孙先生之所以选择与明太祖为邻,是不是跟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驱逐鞑虏”有关呢?反正只要是孙先生的遗愿他就放心了。他又问马湘,“你能不能告诉我孙先生临终前的情况?”
马湘陷入沉思中,语气沉重地说,“3月11日中午,孙先生病危,叫汪精卫把事先写好的遗嘱拿来签字。当时孙夫人、廖仲恺夫人、孙科、宋子文、汪精卫等全环绕在病榻周围。孙先生的手已经发颤,签完了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后,又在致苏联遗书上签了字。晚上9时许,孙先生召孙科和女婿戴思赛等到病榻前,嘱咐要善事孙夫人。10点左右,先生召汪精卫、孙科、陈友仁等来到病床前,费力地说:‘本人此次北来,意在促成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以期能达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目的,虽死九泉也可以瞑目了。’ 这是孙先生在得病后第一次自己谈到死。到了12日上午,孙先生已经是奄奄一息,嘴唇蠕动,好像要说什么。孙夫人泣不成声。汪精卫连忙到病床前,把耳朵贴近孙先生,隐约之中听到孙先生发出微弱的声音:‘和平、奋斗、救中国’。这就是孙先生的最后遗言。”
4月4日,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推举汪精卫和林森等12人为孙先生葬事筹备委员,筹备安葬事宜。遵照中山先生遗言,马坤陪同孙夫人和孙科等亲属南下前往南京实地勘察选择墓地。
双枪马坤简介
孙中山先生在其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曾有过一位白人副官莫里斯.科恩(中文名字马坤)。上个世纪初,马坤曾是加拿大埃德蒙顿一位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不但加入了同盟会,而且还充当加拿大华人的发言人和保护者。1922年起,他在中国21年,作为卫士,多次舍命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危。1925年孙先生病逝后,马坤先后参加过北伐与抗战,被提拔为国军少将。在香港从事抗日活动的马坤被日军投入战俘营2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授予马坤“抗战胜利勋章”。有关马坤的详细介绍,请参考董守良和谭元亨合著的《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

作 者 简 介
董守良(笔名 朝歌)
加拿大知名媒体人和华裔作家,原湖南台播音主持、湖南科技大学教师。1985年留学加拿大。1989年起任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特约记者、后加盟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任记者兼节目制作兼、加拿大 OMNI记者兼翻译。
采访报道过戈尔巴乔夫和陈立夫等政要名人。与中国知名作家谭元亨合作出版《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北京西苑出版 社 ,2012 年 )、译 著 《营 救 杰 登 女 王 》和 《古 老 的 画 卷 》(海 燕 出 版 社 ,2017 年 )、与女儿黄一芩合译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读本》(共八册,海燕出版社,2024年)。在 北 美 和 中 国 (大 陆 、台 湾 )报 刊 及 网 络 发 表 散 文 一 百 余 篇 。

3月1日下午,董守良应邀担任“东方书画展”主讲嘉宾,并在书画展闭幕式上发言。他讲解的湖南郴州苏仙岭“秦词、苏跋、米书”《三绝碑》和《双枪将军马坤》的故事颇受观者欢迎。
《天时周刊》官网站
我们一起看世界!

《天时周刊》隶属于加拿大天时传媒公司,英文名Multicultural Herald ,是加西地区唯一中英双语刊物。报道范围涉及加拿大三级政府,受众范围覆盖埃德蒙顿、卡尔加里、温哥华、维多利亚、多伦多等多个主要城市。天时传媒荣获国际华媒联盟理事单位,2023年成为国务院侨办“海外媒体论坛”受邀单位、博鳌论坛女性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受邀海外媒体单位。2022年,天时传媒被加拿大多元文化联盟授予年度媒体进步奖和优秀记者奖。2023年,天时传媒拍摄的纪录片《竞选之路》(英文名《Candidate》)荣获 2023 北美国际青年电影节纪录片提名奖、2023年世界电影节特殊贡献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