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兰州|从 “卡脖子” 到 “链主”:兰州助剂厂以创新点亮化工强国梦
- 天时周刊融媒体

- 1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13)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兰州助剂厂如何以创新重塑全球化工版图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助剂厂”)。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承载着中国化工行业自主创新记忆的企业,从 1966 年为解决新中国首套大型乙烯装置催化剂国产化难题应运而生,到如今跻身新三板创新层,凭借其核心产品有机过氧化物助剂,如同 "工业 DNA" 般为全球塑料、橡胶、新能源等产业的关键化学反应提供支撑。作为中国有机过氧化物领域的拓荒者与领军者,这家 "老牌国企" 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搬迁至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后,又如何通过技术自强、绿色转型与安全发展开拓新机遇?

攻克 "卡脖子" 技术 铸就 "国产助剂之光"
"建厂之初,我们就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 —— 攻克兰州石化高压聚乙烯装置关键催化剂的 ' 卡脖子 ' 难题,实现国产化替代。" 兰州助剂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国保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一 "国产替代" 的初心,贯穿了企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首家有机过氧化物生产企业,兰州助剂厂的发展轨迹,见证了中国在该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其核心产品有机过氧化物是聚合反应的关键引发剂,直接决定着聚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大宗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的性能与品质。然而,长期以来,该产品的高端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

"核心技术无法通过购买或乞求获得,再艰难的道路,我们也必须自己打通!" 冯国保的话语中,彰显着几代兰州助剂厂人的执着。正是这份坚守,驱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配方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不断突破。1970 年,企业成功实现中国第一种有机过氧化物的工业化生产,此后陆续完成 20 余种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产品远销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彻底打破了聚合领域关键助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尤其实现了特戊基系列产品的自主供应。如今,其产品性能稳定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可无缝适配全球 90% 以上的热塑性塑料生产线。
"性能可靠、供应稳定、性价比优越,这是我们赢得市场的核心优势。" 冯国保向记者转述了国内外客户的评价。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中国石化产业链降低了成本、保障了供应链安全,更让兰州助剂厂赢得了 "国产助剂之光" 的美誉,并被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 "有机过氧化物产业链链主企业"。目前,企业客户涵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大型石化巨头,部分产品通过欧盟 REACH 注册,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
践行绿色发展 传统化工变身减排标杆
"技术突破解决了 ' 有无 ' 问题,但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工市场中保持领先,仅靠技术远远不够。" 冯国保表示,有机过氧化物行业的污染和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对环保和安全的要求也高于其他行业,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2021 年迁入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对我们而言不仅是生产地点的迁移,更是拥抱绿色发展新标准的历史机遇。" 冯国保介绍,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更高的环保门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良好基础。为实现绿色发展,企业打出一套 "组合拳":将 "双碳" 目标纳入党委负责制和全流程环境管理体系,通过采用连续化反应技术、先进智能生产控制系统、分类治理及资源化利用、余热回收、高效吸附 - 脱附循环利用、高级氧化 - 生化深度处理、中水回用、LDAR 泄漏修复等一系列举措,实现能耗下降 15%、碳排放强度下降 30%、产品收率提升 6.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2%。目前,企业废气排放持续优于中国国家标准,固废资源化率稳步提高。

此外,兰州助剂厂深化绿色环保全流程管理,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战略,通过工艺革新和系统优化推进清洁文明生产,显著提升 "三废" 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凭借绿色化、智能化优势获评甘肃省 "绿色工厂" 和 "数字化车间"。同时,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绿色化工联合实验室,聚焦低碳技术研发,助力产业升级。
数智赋能安全 筑牢发展生命线
绿色是发展的方向,安全则是发展的底线。搬迁至兰州新区后,企业规模扩大、工艺升级,对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精细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兰州助剂厂以 "本质化安全" 为核心,严格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进行工厂设计与建设,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控制系统提质改造,企业建成 DCS 自动控制系统、SIS 安全仪表系统和 GDS 气体检测系统,实现助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与预警,双重预防控制系统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操作环节精准管理和应急响应及时高效。同时,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完善责任体系,强化考核机制,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至每个岗位和员工,通过定期培训、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构建长效安全管理机制。
"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生产连续稳定运行,更实现了废气排放持续优于国标、固废资源化率稳步提高。" 冯国保透露,下一步企业将继续深化智能安全技术应用,推动安全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进阶,为行业树立安全标杆。

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这家年近花甲的中国老牌国企,正以技术攻关铸就核心竞争力,在兰州新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续写新的发展篇章,稳步朝着 "全球领先的专业助剂服务商" 的目标迈进。对于寻求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加拿大化工企业及相关机构而言,兰州助剂厂的发展经验与技术成果,无疑为中加两国在化工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思路。
《天时周刊》官网站
我们一起看世界!

《天时周刊》隶属于加拿大天时传媒公司,英文名Multicultural Herald ,是加西地区唯一中英双语刊物。报道范围涉及加拿大三级政府,受众范围覆盖埃德蒙顿、卡尔加里、温哥华、维多利亚、多伦多等多个主要城市。天时传媒荣获国际华媒联盟理事单位,2023年成为国务院侨办“海外媒体论坛”受邀单位、博鳌论坛女性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受邀海外媒体单位。2022年,天时传媒被加拿大多元文化联盟授予年度媒体进步奖和优秀记者奖。2023年,天时传媒拍摄的纪录片《竞选之路》(英文名《Candidate》)荣获 2023 北美国际青年电影节纪录片提名奖、2023年世界电影节特殊贡献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