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去兰州|西部崛起国际乳业新枢纽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12)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传祁甘味如何用全产业链"喝"出国际市场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实地探访这家以数字化智能化引领行业变革、构建西北乳业全产业链体系的标杆企业。 黄金奶源带上的"智慧乳业"范本 坐落于兰州新区的传祁甘味乳业,依托西北"黄金奶源带"的稀缺自然资源与现代化交通物流网络,打造出占地280亩、总投资20亿元的乳品深加工基地。目前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中国国际(1819陶瓷嘉年华)盛大开幕
【天时周刊】(《大湾区时报》江西讯)记者周万里、郭民军报道:二十一载风华正茂,瓷博盛会再谱新篇。10月18日,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景德镇陶博城国际会展中心序厅盛大开幕。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宣布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1819陶瓷嘉年华)开幕,并与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欧·米海林,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兰·叶尔梅克巴耶夫,江西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万广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张崇和,韩国利川市市长金敬姬,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外交部原副部长程国平,长三角科创投资促进会会长、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志雄,景德镇市委书记胡雪梅共同为瓷博会启幕。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克龙主持开幕式。 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保加利亚驻华大使安德雷伊·特霍夫,北马其顿驻华大使萨什科·纳塞夫,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马博洋,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马金达·贾升和,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强,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清华,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瓷耀千年 融通四海 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
【天时周刊】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千百年来,景德镇一直用独有的方式书写着世界陶瓷史和中国文明史上不朽的传奇,用小写的china瓷器生动讲述了大写的China中国故事。近年来,景德镇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遗产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文明互鉴,吸引了数万“景漂”“洋景漂”,成为全球瞩目的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 为更好地彰显城市特色,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魅力,10月18日-19日,“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在景德镇市举办,以陶瓷文化为纽带搭建国际友谊桥梁,共绘城市发展与文明互鉴的崭新图景,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大湾区时报记者 周万里 郭民军,景德镇报道) 共绘文明繁荣新图景 景德镇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纵深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江西元素、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在“瓷城共生”中赓续“千年文脉”。景德镇紧扣瓷、城核心关系,原真性保护遍布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特写:在台北中山堂光复厅,聆听跨越80年的诗声
【天时周刊】中新社台北10月23日电 中新社记者 朱贺 “到底还要多久,才能忘记如何流泪……”10月22日晚,新北市中和小学合唱团的童声回荡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复厅;80年前,同一个空间,举行了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朗朗诵读声中,仿佛有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光复节前夕,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在此举办“读给台湾的诗——台湾光复80周年诗歌朗诵会”。从丘逢甲、赖和到当代青年诗人,宝岛80年间的波澜、脉动由朗诵者娓娓道来。 “在这个特别的场所追怀过去,是希望大家莫忘历史。”该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说,诗歌是最能承载情感的文学形式,透过诗声回顾历史,感受土地,能让不同世代在共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 台湾少数民族歌手云力思以一首泰雅古训为朗诵会开场。“要和平相处,在这块我们踩着的土地上……”先祖的呼唤在口簧琴的震颤中翩然而来。 从花莲新城、屏东恒春到南投仁爱乡雾社,从泰雅人、阿美人再到太鲁阁人、赛德克人……1895年以来,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捍卫家园、奋起抵抗的抗日行动此起彼伏。 “数一数我们所受痛苦,谁都会感到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去兰州|皋兰软儿梨从“土果子”到“金奖明星”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11)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探访中国皋兰百璐通合作社的产业升级之路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长坡村的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解锁这颗地方特色果品从田间走向市场、从单一农产品变身乡村振兴 “引擎” 的发展密码。 科技赋能 小果子串起全产业链 走进百璐通合作社的生产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勾勒出特色产业的坚实根基。1500 吨容量的冷库整齐排列,500...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2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去|兰州皋兰把甘草做成“国际生意”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9)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甘肃泛植制药 以甘草为媒,科创助力县域企业腾飞全球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中国兰州市皋兰县,探访了一家令人瞩目的县域企业——甘肃泛植制药。这家企业凭借一根小小的甘草,依靠科技创新,从“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甘草提取物领域的“领头羊”,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产业传奇。 深耕廿九载,成就全球标杆 甘肃泛植制药始创于1995年,是一家集原料采购、种植、研发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去兰州|兰州石化“工业美+生态美”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8)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老国企焕新颜, 奏响兰州“强工业”强音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了一家有着六十七年深厚历史底蕴的老国企——兰州石化。此次探访,让海外媒体人领略到了这座老国企独特的魅力,也见证了其在兰州“强工业”征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工业与生态交织,老国企展露别样风采 当采访团踏入兰州石化,眼前银白的炼塔与湛蓝的管线纵横交错,勾勒出一幅极具现代感的“工业美”画卷;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去兰州|西固社区养老的“幸福密码”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7)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西固兰棉厂社区: “嵌入式”养老,绘就中国式幸福晚年画卷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兰州市西固区兰棉厂社区,亲身领略了中国社区“养老不离家”的温暖图景,用镜头记录下中国社区养老创新实践的生动瞬间。 政策精准帮扶,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走进兰棉厂社区,一股温暖而贴心的氛围扑面而来。今年上半年,为了让适老化改造政策精准落地,社区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开展宣传与摸底工作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Andrew Knack 当选爱城新市长,Tim Cartmell 大方认输选民用选票定义城市未来
【天时周刊报道】爱城市长选举的计票工作于周一晚间 10 时 30 分开始,持续至凌晨 1 时,并在周二上午 9 时恢复。经过紧张的统计后,市议员 Andrew Knack 以 60,507 票 的成绩领先,成功当选爱城新一任市长。 周二下午,另一位市长候选人 Tim Cartmell 在公开信中正式承认败选,并大方向 Knack 表示祝贺。 Cartmell 在信中写道:“昨晚的结果并非我们所期望的,但我从未像现在这样为团队感到自豪。我已致电祝贺 Andrew Knack,他肩负重任,祝他一切顺利。” Andrew Knack 于当日下午 3 时发表胜选感言,感谢选民的信任与支持,并表示将继续倾听市民声音,推动城市包容与可持续发展。 这场市长选战竞争激烈,却以理性、温和、充满尊重的方式落幕,充分展现了爱城市民的民主精神与公民素养。 🗳️ 最终计票结果如下: l Andrew Knack 60,507 l Tim Cartmell 46,947 l Michael Walter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去兰州|城关区有三样“法宝”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5)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兰州城关区:文化赋能绘就丝路发展新图景 当黄河的碧波穿城而过,当千年非遗在指尖流转,当丝路文化与现代产业碰撞出璀璨火花,中国兰州市城关区正以多元创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近日,在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活动期间,《天时周刊》记者随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这座丝路名城的核心区域,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这里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发展之力。 电商架桥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 在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去兰州|青城古镇:有故事,更有振兴好“丰”景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4)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文化”与“农业”相融,绘就乡村振兴梦幻画卷 近日,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踏入兰州榆中青城古镇,这座千年古镇在“文化+农业”融合发展下所展现出的蓬勃振兴活力,令采访团成员们赞叹不已。 千年古镇,文脉悠长 秋日的青城古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黄河水波轻漾,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罗家大院的木雕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处雕琢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稻田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和平在,皆可沐朝阳
【天时周刊报道】——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有感 文 / 加拿大《天时周刊》社长 谢荟彦 英文翻译 / 冰清 2025年9月3日上午九时,礼炮轰鸣,白鸽振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彼时,身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对面的观礼台,我作为海外华媒代表,受邀亲临现场,用媒体人的镜头和笔墨,记录与书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山河永记,英雄不朽:世界人民在这一时刻同频共震,为和平欢呼。 “九三大阅兵”以其豪迈峥嵘的雄姿,在时空中隽永成诗!以镜头记录,用笔端叙情。《天时周刊》特别制作本期特刊,其心意在于,以一个独特的海外华媒视角,结合东西方文化背景,为我们的广大多元文化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独特的“九三故事”。 九三大阅兵:从1945年走来的数字能量 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气势恢宏。“钢铁长城”的主题景观前,14座烽燧托举起“1945”和“2025”的字样,这与阅兵车牌号的1945和2025共同呼应。有媒体评论,1945代表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去兰州|“满城渔歌”示范带,点亮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天时周刊报道】“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2) 10月19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德国、爱尔兰、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交流与深度报道,向世界展现兰州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丝路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作为活动参与媒体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兰州水墨丹霞地质奇观、非遗文化体验及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助力全球读者感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永登“满城渔歌”: 奏响农文旅融合的富民强音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中国兰州市永登县,这座西北小城凭借“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中,“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发展活力与文化魅力。 六村携手,共筑发展合力 “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别具一格,它由柳树镇的黑城村、营儿村、柳树村、牌路村、复兴村以及城关镇的满城村这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丝路华媒厦门行:感悟嘉庚精神 体验鹭岛文化魅力
【天时周刊报道】2025年10月18日,参加“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的海内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厦门展开采风活动,先后走进陈嘉庚纪念馆、鳌园、“屿见闽南”文化空间,并于当晚夜游鹭江,从人文历史到现代文化体验,多维度感受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独特魅力。 嘉庚精神:华侨旗帜与民族光辉 当日下午,代表们首站抵达位于集美区的陈嘉庚纪念馆与鳌园。这里是缅怀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重要场所。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珍贵文物,代表们深入了解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支援抗战、服务社会的光辉一生。他在南洋艰苦创业,却将毕生财富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与公益事业,创办了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鳌园,代表们瞻仰了关于陈嘉庚先生的生平陈列及其精心设计的石雕艺术,感受其“诚毅”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许多代表表示,陈嘉庚先生不仅是华侨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象征,其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屿见闽南”:闽南文化的当代演绎 随后,代表们来到位于湖里区的“屿见闽南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丝路华媒厦门行:领略鹭岛风华,感知时代脉动
【天时周刊报道】2025年10月19日,伴随“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的召开,来自全球媒体代表齐聚厦门,开启了一场以“人文与创新”为主题的城市采风之旅。从探寻闽南文化的当代活力,到体验鹭江夜色的璀璨风光,代表们以脚步丈量这座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多元魅力,深刻感知其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气质。 第一站:人文印记——走进集美的人文底蕴 采风团首站抵达集美区,参访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在充满历史氛围的园区内,代表们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特色建筑,了解了这一区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历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规划,以及注重教育、人文传承的区域特色,给媒体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纷纷表示,从这里能感受到厦门这座城市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 第二站:“屿见闽南”——古厝新声,文化焕新 离开集美,代表们走进湖里区的“屿见闽南”文化空间。这座由传统红砖古厝改造而成的现代文化综合体,通过艺术展览、非遗工坊、文创市集等多元形式,让闽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代表们穿梭于闽南古建筑与现代设计交融的庭院中,欣赏南音表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1)
【天时周刊报道】 探秘兰州水墨丹霞 邂逅1.5亿年地质诗篇 10月19日,加拿大《天时周刊》记者随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踏入了甘肃兰州那片神秘而壮美的水墨丹霞景区,开启了一场穿越1.5亿年时光的奇妙之旅。 鬼斧神工:丹霞奇景绘就山水长卷 当车队缓缓驶入景区,眼前那连绵起伏、色彩斑斓的山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瞬间震撼了每一位成员的心灵。这片总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目前中国已发现面积最大的同类型地貌景观,其形成可追溯到约一亿五千万年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丹霞地貌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得名,获《中国国家地理》认证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同类型地貌,专家评价为“世界级景观”。它发育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红色岩系,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地质奇观。雨后,山体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色彩淡雅如水墨画,故而得名。景区内地质遗迹丰富,还有古生物化石,素有“九最”之称。 匠心打造:文旅设施的完美配套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由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诺贝尔奖得主逝世,清华沉痛悼念这位世纪物理巨匠
【天时周刊报道】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辞世,享年103岁。清华大学发文深切悼念。 全文如下: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丝路华媒见证莆田新篇:从生态治理到产业跃升的绿色跨越
【天时周刊报道】在深入探访莆田木雕、红木家具与历史文化遗迹之后,2025年10月17日,参加“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的五十余位海内外华文媒体代表继续走进莆田,围绕城市生态治理、产业创新与区域品牌建设展开新一天的调研,感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现代活力。 水上巴士:木兰溪治理成果的生动缩影 代表们乘上“水上巴士”,沿莆田城市绿心北洋片区缓缓而行,这条生态航线贯通绶溪公园、玉湖新城与白塘湖,总长度约24公里,是莆田市委、市政府实施“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系统工程的重要成果。航线通过清淤疏浚、桥梁改造、绿道建设与水岸环境提升,重塑了“水道相通、景观相连、行游相宜”的江南水乡风貌。 船行碧波间,代表们目睹了木兰溪综合治理带来的生态之美。沿岸绿意绵延,荔枝林带郁郁葱葱,传统民居与现代社区和谐共生,展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图景。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木兰溪的治理成效不仅是莆田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更成为中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典范。 三棵树涂料: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天时周刊专访: 埃德蒙顿西北区选区ward crestwood 市议员候选人Joseph.Mugodo
我想引领一场变革,从特权与借口的“旧体制”转向一个现代化、有责任心、以人为本的埃德蒙顿。 1. 作为市议会候选人,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工作概述并强调对您的社区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成就? 我并不专注于政治,而是对于我们生活的社区如何进行管理和宣传。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区域运营经理,负责监督数百万美元的预算支出、大型团队合作和社区服务的实施。我的能力很简单:擅长使系统高效运行,并确保每一美元都能用于社区发展,而且这些钱的使用必须清晰透明。在担任该职位期间,我倡导财政纪律、简化运营和重新分配资源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这些技能是市政厅极度缺乏的。在社区内,我曾在多个董事会任职,利用我的管理经验确保非营利组织保持财务可持续性,并专注于为他们所服务的人提供公平享受的机会。 2. 您的专业背景如何影响您的政策和治理方法? 我的专业背景是我整个政策方法的基础。治理一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规模业务。我作为区域运营经理的经验直接转化为以下几项: 财政纪律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6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丝路华媒走进湄洲岛:探寻妈祖文化的两岸情缘与世界回响
【天时周刊报道】 2025年10月15日,随着“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在福州圆满落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共同前往妈祖故里——福建湄洲岛,开启了一场深具意义的文化寻根之旅。这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感受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及其在连接两岸、沟通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天妃故里:追溯妈祖文化之源 代表们首站抵达天妃故里遗址公园。这里保存着妈祖诞生的历史记忆,通过复原场景和文物展示,生动呈现了妈祖林默从凡人女子成长为“海上女神”的历程。园内古意盎然的建筑与妈祖扶危济困的传说相互映衬,让参观者感受到这一信俗深厚的历史底蕴。 随行的民俗表演展现了妈祖信俗中的祈福仪式,舞者以灵动的姿态演绎传统礼仪,吸引代表们驻足记录。活动还特别准备了当地特色的妈祖面,每一道配料都蕴含着平安吉祥的寓意,体现了妈祖文化中“慈爱济世”的精神内涵。 妈祖源流博物馆:梳理千年文化脉络 在妈祖源流博物馆,代表们通过七个主题展厅、四百余件文物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全面了解了妈祖文化从形成到发展

天时周刊融媒体
10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