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中国:崇山峻岭,巍峨于天地之间 —— 扎尕那大景区
- 天时周刊融媒体

- 7月1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8月29日
【天时周刊甘南报道】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特别报道(11)
当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境内,一片被群山环抱的奇特地貌突然出现在眼前 —— 陡峭的岩壁如刀削斧凿般围起一片天地,翠绿的草甸与错落的村舍在其中安然舒展,仿佛进入了一座天然造就的石质城堡。这里,便是藏语意为 “石匣子” 的扎尕那大景区。


地质与生态的双重馈赠
扎尕那大景区总面积 387 平方公里,它的神奇,首先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为世界级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平顶冰川遗迹)的所在地,这里的地形地貌兼具宏伟与精巧 —— 正北的迭山主脊光盖山石峰巍峨雄浑,其余三面秀峰环拱,苍松翠柏覆盖的山体如同坚不可摧的城墙,将整个区域围合成一座完整的 “天然石城”。
更令人称奇的是石城的 “门与道”:正南方的纳加石门由两堵数百米高的对称岩壁构成,宛如宏伟的前门,俗称 “鬼门关”;左上角则有一道由石山断裂形成的石质狭道,长百余米、宽仅数米,两面垂直岩壁间一条小溪悬泻而下,声响如雷,既是洮叠古道上的险关,也是石城的 “后门”。
这种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扎尕那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恰好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87% 的植被覆盖率让这里成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其中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58%,牧草地占 30%,耕地仅占 8%,这种比例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 183 种,其中国家 Ⅰ 级保护动物 10 种(包括大熊猫、羚牛等),Ⅱ 级保护动物 30 种(包括蓝马鸡、绿尾虹雉等),中国特有动物 22 种。行走在已开发的润吾沟环线或那黑卡牧场上,随时可能邂逅穿梭于林间的野生动物,或是惊起一群掠过草甸的珍稀鸟类。



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
“石匣子” 里不仅有自然的奇迹,更有人文的瑰宝。扎尕那的核心景区由四村一寺组成,东哇村和桑拉寺院恰好坐落于石城中央,土地平坦、绿草如茵的城内,村舍相望、鸡犬相闻,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种 “山、林、草、地、水与踏板房聚落景观” 的浑然一体,正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在此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东哇村,传统的藏式踏板房错落有致,屋顶的黑色木板与周围的绿色草甸形成鲜明对比。村民才让告诉我们,这些房屋的建筑技艺已传承数百年,“墙用石头砌,顶用木板盖,既能抵御寒风,又与山水协调”。而桑拉寺院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诵经声与村中的牧歌、田间的劳作声交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声景画卷。
这种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界的多样性相互呼应,让扎尕那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保留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既适应了垂直梯度与水平地带并存的景观特点,又赋予农业更广阔的内涵 —— 在海拔较低的河谷种植青稞,在半山草原放牧牛羊,在林间采集野生药材,这种 “立体农业” 模式,正是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



户外天堂的多元体验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扎尕那收获了一串耀眼的头衔:美国权威旅游杂志评为 “世界 50 个户外天堂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评为 “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国家农业部评为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这些荣誉背后,是景区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精心呵护。
目前,扎尕那已开发的景点涵盖了自然与人文的多个维度:扎尕那石林展现着冰川运动的地质奇观,一线天让人惊叹于岩壁的陡峭与狭窄,仙女滩和班周滩草场是体验草原风情的绝佳去处,夏吾那营地则为户外爱好者提供了亲近星空的机会,而江迭最美百公里风情线更是将沿途的山水村落串联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离开扎尕那的时候,夕阳为石城的岩壁镀上了一层金色,这座 “石匣子” 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将地质的古老、生态的丰富与文化的鲜活完美融合,成为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 “活态秘境”。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这里不仅是一处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能让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精神家园 —— 毕竟,这样被时光温柔以待的人间仙境,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留言